冬季,别只注意防寒,宝宝还易“热着”患“冬季中暑”,即“婴儿捂热综合征”。冷易引病受关注,热却易被忽视。“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过度保暖或捂热会致宝宝出现多种症状,每年 11 月至次年 4 月是发病高峰期,需警惕。
冬季小宝宝防热须知
什么是“冬季中暑”?
“冬季中暑”只是个形象的说法,实际上就是多发于1岁以内婴儿的“婴儿捂热综合征”(也叫“婴儿闷热综合征”),未满月的新生儿尤其容易患病。
由于冷能引起感冒,进而可能引发其他很多病症,所以,“冻着”总是能引起父母们的注意。而“热着”,就不那么让人介意和警惕了。
可是,有句话说“若要小儿安,三分饥与寒。”其实,宝宝热出来的病,也同样不容忽视。如果孩子在父母的“热爱”之下出现了这些症状,那就要考虑是患了“闷热综合征”了。
“闷热综合征”的主要症状
1. 宝宝体温升高,一般体温会超过38℃。
2. 宝宝呼吸急促,并且出现轻微的喘息。
3. 宝宝出现烦躁不安,爱哭闹,且容易惊醒。
4. 宝宝皮肤发红,且可能出现汗液增多,甚至出现脱水的现象。
5. 宝宝精神萎靡不振,食欲下降,甚至出现呕吐或腹泻。
6. 宝宝出现口干、尿少、前囟及眼窝凹陷、抽搐甚至昏迷等症状,这表示宝宝已经处于非常严重的状态。
“闷热综合征”产生的原因
这些症状的出现,正是由于父母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热过久而造成的。每年的11月至次年4月这段寒冷时期都是这种病征的发病高峰期。
新生儿或小婴儿的散热主要靠皮肤蒸发散热的方式。因此,当他被捂得太久或过度保暖的时候,散热受到影响,自身的温度就会迅速升高,尤其是小婴儿又无法挣脱包裹的束缚。宝宝就会通过加速呼吸来排放热量。
体温升高造成机体代谢加快,水分消耗增多,消耗的氧气同时增加。这种高热环境的持续,很可能引起体内环境失调、一系列代谢的紊乱,以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功能的损害和衰竭;严重情况下,还会遗留后遗症。
冬季里,宝宝不仅要防寒,还要防热,避免“冬季中暑”即“婴儿捂热综合征”。冷易引病受关注,热却易被忽视。症状出现多因过度保暖,11 月至次年 4 月是发病高峰。新生儿散热靠皮肤,捂热会致体温升高、代谢紊乱等,严重会留后遗症,家长需警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