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易遇母乳性黄疸,年轻父母常感陌生。宝宝喂母乳后皮肤变黄,精神却好。其发生率高,原因与小肠对胆红素吸收有关,分早发型和迟发型。停喂母乳黄疸减退,母乳喂养又现,早发型与开奶等有关,迟发型需密切观察,孕母注意饮食,婴儿出生后需留意黄疸情况。

母乳性黄疸是什么?

1. 母乳性黄疸的症状

母乳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后,在母乳喂养后出现黄疸,且黄疸持续不退的一种现象。
母乳性黄疸的宝宝一般精神状态良好,能吃能睡,体重增长正常,肝脏和脾脏也无明显增大。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率为1-2%,甚至更高。

2. 母乳性黄疸的原因

母乳性黄疸的发生原因与新生儿小肠对胆红素的吸收有关。
母乳中含有葡萄糖醛酸苷酶,这种酶的活性特别高,会导致胆红素在宝宝的小肠中被重复吸收,从而引起黄疸。

3. 母乳性黄疸的类型

母乳性黄疸一般分为早发型和迟发型两种类型:
1. 早发型:通常在出生后的2-3天出现,并在第4-6天达到高峰值,然后在两周内消退。
2. 迟发型:通常在宝宝出生后7-14天出现,持续时间更长,有的甚至可达1-2个月。

母乳性黄疸的处理方法

1.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早发型母乳性黄疸与开奶晚、喂乳量不足及新生儿排出胎便较晚有关。
一般来说,无需暂停母乳喂养,通过新生儿频繁吸吮,黄疸可逐渐消退。

2.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

迟发型母乳性黄疸通常在10天左右达到高峰,持续2~3星期,甚至两三个月后才逐渐消退。
如果宝宝无异常表现,生活规律正常,身长、体重均正常,也不必停喂母乳,可待其自然消退。
如果黄疸仍有加重,即使换用牛乳或配方奶粉,黄疸也没有消退,可在保健部门指导下继续观察或进行血胆红素测查。
当证实血胆红素连续增高时应就医诊疗。

母乳性黄疸的预防措施

1. 孕母期间注意饮食卫生,忌酒和辛热之品,不可滥用药物。
2. 婴儿出生后,宜密切观察皮肤黄疸情况,以便及时诊断和治疗。

母乳性黄疸虽常见但需留意。早发型多与喂养相关,迟发型需观察。无论哪种,停喂母乳黄疸减退,再喂又现。孕母注意饮食,婴儿勤观黄疸,及时诊断治疗,保障宝宝健康。

你可能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