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黄疸常见,生理性黄疸可自行消退,病理性则需就医。本期特邀专家解答黄疸相关疑问,涵盖病因、类型、护理等四方面 4 大事项,助新妈们科学应对。
新生儿黄疸:你需要知道的
新生儿黄疸的病因
新生儿黄疸是指新生儿期最常见的临床问题,以遍体皮肤及双目黄染为特点。正常足月产的新生儿,黄疸在第二到第四天出现,平均在第四到第五天到达高峰,在一周到两周之内会消失,胆色素的数值一般不超过12.9。主要原因是出生后体内红细胞的破坏,胆红素释放引起。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类型
病理性黄疸有三种:
1. 溶血性黄疸:多见于母子血型不合。
2. 肝细胞性黄疸:由于肝脏发育不成熟,肝细胞内酶的活力低下,或因缺氧、窒息、感染等抑制了肝脏酶的活力,先天性代谢性疾病或甲状腺功能低下等都能影响肝细胞对胆红素的代谢而使小儿出现黄疸。
3. 阻塞性黄疸:由于胆管发育畸形或炎症阻塞,使胆汁郁滞于胆道,并返流肝内造成毛细胆管破裂,胆汁进入血液造成黄疸。
新生儿黄疸的数值上限
足月儿不超过204μmol/L(12mg/dl),早产儿不超过255μmol/L(15mg/dl)即为正常。数值越高越严重。还有宝宝的整体状态,少吃少哭少动都是严重的表现。
重度新生儿黄疸的危害
早期新生儿轻度黄疸不会有严重后果,但重度黄疸在早期新生儿可引起胆红素脑病(核黄疸),核黄疸不仅危及生命,幸存者可因神经系统受损终生致残。近年来多中心研究表明:中、重度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听觉损害。
新生儿黄疸的临床症状
新生儿患上黄疸的明显症状
轻者呈浅黄色局限于面颈部,或波及躯干,巩膜亦可黄染2~3日后消退,至第5~6日皮色恢复正常;重者黄疸同样先头后足可遍及全身。
患母乳性黄疸宝宝的明显特征
母乳性黄疸是指与母乳喂养有关的特发性黄疸。临床主要特征:新生儿母乳喂养后不久即出现黄疸,但无其他全身症状,足月儿多见。一般状况良好无溶血或贫血表现,黄疸一般持续3~4周,第2个月逐渐消退,黄疸期间若停喂母乳3~4天,黄疸明显减轻,若再用母乳喂养,黄疸不一定再出现,即使出现亦不会达原有程度。
新生儿黄疸的护理
黄疸反复可能是感染
新生儿黄疸反复可能是感染造成的。需要查感染指标和肝功能。
区分新生儿黄疸的种类对症治疗
新生儿黄疸可分为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两种。 生理性黄疸是新生儿期的一种正常的生理过程,不需处理。常见的病理性黄疸有以下几种原因:
1. 溶血性黄疸:常常是由于母儿血型不合而引起的免疫性溶血,以ABO血型不合多见。
2. 感染性黄疸:由小儿全身或局部的细菌或病毒感染引起,如新生儿败血症。患儿除有黄疸外,还可有发热或体温不升,反应差,进食时呕吐或拒奶等。
3. 阻塞性黄疸:主要见于先天性胆道闭锁的患儿。表现为黄疸及大便呈灰白色,皮肤呈黄绿色,常在生后周引起注意,且呈进行性加重
治疗方面:光照疗法是简单而有效的方法。
换血疗法能有效地降低胆红素,但应严格掌握指征。
药物治疗:白蛋白、肝酶诱导剂、静脉使用免疫球蛋白。
现代的中药制剂:茵栀黄口服液,联合光疗。
微生态制剂“妈咪爱、双歧杆菌。
黄疸过高需要接受光疗
黄疸太高必须光疗。偏高可以口服茵栀黄,双歧杆菌,晒太阳。
母乳性黄疸需暂时停止喂母乳
如果是母乳性黄疸,停母乳3天就可以了。
新生儿黄疸其他注意事项
母婴血型不同,宝宝容易患黄疸
常见母亲O型,新生儿为A或B型。母亲是RH阴性,新生儿为RH阳性。
黄疸过高可能会造成的后遗症
黄疸过高可引起核黄疸,主要的后遗症是手足徐动,听力障碍,牙釉质发育不良,眼球运动障碍。
孕妈注意饮食可预防新生儿黄疸
孕母应注意饮食有节,不过食生冷,不过饥过饱,并忌酒和辛热之品,以防损伤脾胃。
新生儿黄疸常见且需重视,病因多样,症状各异。要了解其种类、护理及注意事项,如生理性黄疸会自行消退,病理性黄疸需就医。日常护理要注意别大意、区分种类对症治疗等,孕妈饮食也有影响,多了解能更好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