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有“望”“闻”“问”“切”四法,今天先了解“闻诊”。闻诊含听声音和嗅气味,能辨病情寒热虚实等。听声音可诊正气盛衰等,嗅气味能辨邪气性质,二者结合可得全面诊断,99 健康网推荐阅读相关内容。
中医闻诊:通过声音和气味了解病情
听声音:辨识正气盛衰和病邪
中医闻诊的“闻”指的是听声音和嗅气味两种方法。通过聆听病人的声音,可以了解其正气盛衰、病邪性质以及病变部位。
1. 语声:说话声音的强弱反映了正气盛衰和邪气性质。声音高亢洪亮,多言,属实证、热证;声音轻微低哑,少言,属虚证、寒证。重浊的声音常是外感或湿邪侵袭导致的肺气不宣,气道不畅。声音嘶哑,发不出音称为失音,实证是由于外邪袭肺,虚证则是肺肾阴虚,津液不能上承。新病声哑属实证,久病失音属虚证。妊娠七月而失音,称为子瘖,是生理现象,分娩后不治自愈。语言错乱,多属心有病变,如躁扰不宁是狂证,多为痰火内扰所致,属阳证;喃喃自语,痴呆静默是癫证,多为痰气郁闭所致,属阴证;神识不清,语言颠倒,声高有力,称谵语,属实证;神志恍惚,语言重复,声低无力称郑声,属虚证。
2. 呼吸声:呼吸有力,声粗浊,多为热邪内盛,属实热证;呼吸无力,声低微,多为肺肾气虚,属虚寒证。呼吸急促而困难是喘证,发作急骤,声高气粗,以呼出为快的,多因肺有实邪,气机不利而致,属实证;发作缓慢,声低息微,呼多吸少,气不接续,或痰鸣不利的,属虚证。呼吸困难而有痰鸣音,是哮证,为痰阻气道而致。
3. 咳嗽声:咳声重浊有力,多属实证;咳声低微无力,多属虚证。咳嗽痰声漉漉,痰稀易吐,为湿痰蕴肺;咳嗽干裂声短,痰少干结,为燥邪伤肺。咳嗽连声不断,咳停吸气带吼声,为顿咳(百日咳)。咳声嘶哑,呼吸困难,是喉风,属危急证候。
4. 呕吐声:呕吐徐缓,声低无力,是虚寒证;呕吐势猛,声高有力,为实热证。
5. 呃逆声:呃逆,俗称打嗝。日常嗝逆,声音不高不低,无其他不适,多因咽食急促而致,不属病态。呃声高亢,短促有力,多属实热;呃声低沉,气弱无力,多属虚寒。久病出现呃逆不止,是胃气衰败的危重之象。
6. 嗳气声:嗳气,古称噫气。若是饱食之后,因食滞肠胃不化而致的,可有酸腐味,声音较响;若是胃气不和或胃气虚弱引起的,则无酸腐味,声音低沉;若是情志变化而致的,则声音响亮,频频发作,嗳气后脘腹舒适,属肝气犯胃,常随情志变化而嗳气减轻或加重。
嗅气味:辨识邪气性质
嗅气味是中医闻诊的另一重要组成部分,通过辨别病体和病室的气味,可以了解病邪的性质。
1. 嗅口中气味:口臭是胃热,或有龋齿,咽喉、口腔溃疡,口腔不洁等。口气酸臭,多因宿食不化。口气腥臭、咳吐脓血是肺痈。
2. 嗅排泄物气味:痰、涕、大小便、月经、白带等气味酸腐秽臭,大多为实热或湿热。痰涕秽臭而黄稠,为肺中有热;大便酸臭为肠胃有热;小便臊臭混浊、白带色黄而臭,为湿热下注。凡排泄物气味微有腥臭,多属虚寒或寒湿。大便腥气而溏稀,为大肠虚寒;白带味腥而清稀,为寒湿下注。汗有腥膻气,为风湿热久蕴于皮肤,而津液蒸变所致。
3. 嗅病室气味:由病体及其排泄物气味散发的,如瘟疫病人的病室充满霉腐臭气;疮疡溃烂,室内有腐烂的恶臭味。若室内有血腥气味,多为失血证;尿臊味,多见于水肿晚期患者。
中医闻诊内容丰富,涵盖听声音和嗅气味两方面。通过听语声、呼吸声等可辨病情,嗅口中、排泄物等气味能知邪气性质。不同症状的声音和气味都有其特定意义,对疾病诊断有重要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