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末秋初,外热内寒,人体易现虚症。“一夏无病三分虚”,此时中医调理必要。汤金土等专家指出,三类人群急需调理,清补调理以甘平甘凉为主,还应注意健脾胃等。夏秋之交,进补要谨慎,需咨询医生制定科学方法。

夏末秋初,中医调理需谨慎

清补调理,平衡阴阳

“一夏无病三分虚”,立秋过后,人体容易出现倦怠、乏力、食欲不振等夏困秋乏症状。中医认为,夏季阳气外泄,体内容易出现虚弱,尤其是脾胃功能减退。此时应及时调理,采取“先清解,后补益”的中医清补方法。
1. 清解:先将体内产生的毒素和油腻清除,保证全身通畅。
2. 补益:再服用一些养阴生津、滋阴补肾的补品,以甘平、甘凉补益气阴、气津之品为主,兼以清热祛湿,达到体内阴阳虚实的平衡。
注意,不要盲目服用人参、鹿茸等性热上火的补品。

不同人群,不同调理

女性

女性朋友在夏末秋初容易出现气虚、血虚、脾虚、肺虚、肾虚等症状。
1. 气虚:气短心悸、倦怠乏力、动则气促。
2. 血虚:头昏眼花、失眠多梦、面黄色斑、易脱发、月经不调。
3. 脾虚:贫血、身体发胖或消瘦、肢冷乏力、肠胃不好、便秘或便溏。
4. 肺虚:虚喘咳嗽、反复呼吸系统感染、易感冒。
5. 肾虚:腰酸背痛、头脑昏沉、记忆力减退、精神萎靡。

中老年人

夏季容易出现气虚、阴虚或者气阴两虚的症状。
1. 气虚:神疲乏力、心悸气短、少气懒言。
2. 阴虚:头晕目眩、潮热盗汗、耳鸣健忘、烦躁失眠。
3. 气阴两虚:形体消瘦、心烦气躁、脾气不好、口渴、喜欢喝冷饮、盗汗、手足心发汗冒热、小便黄、舌头红、大便干燥、便秘、脸色常发红发烫、睡眠不好。

儿童

炎热夏季易使儿童得“暑热症”,表现为夜间多汗、心烦急躁,睡眠不宁,容易兴奋。

生活调理,不可忽视

夏秋之交,除了中医调理,还要注意以下生活习惯:
1. 保持心情平静,防焦戒躁。
2. 规律作息,饮食清淡、营养充足。
3. 午睡15分钟至1个小时,消除疲劳。

谨慎进补,科学调理

夏秋之交的中医调理,一定要谨慎视自身状况有所选择,不要盲目跟风进补。最好向医生详细咨询,针对自己的体质制定科学的进补和中医调理方法。

夏末秋初,人体易虚,需及时调理。中医清补,先清后补,甘平甘凉为主。三类人群急需调理,女人、中老年人、儿童各有症状。起居饮食有讲究,午睡不可少,调理要谨慎,最好咨询医生。

你可能想看: